共享單車從掃碼騎行到線上支付,緊跟現在年輕人的消費習慣,收獲大批忠實粉。
用戶多了,競爭自然也就大了,從ofo、摩拜到哈羅、美團,共享單車圈兒從來不缺新人。
新人忙著站穩腳跟,忙著打開市場,而舊人不僅要忙著搶用戶還要忙著應付商標糾紛…對,說的就是最近的“哈啰”出行商標糾紛案。
“哈啰”出行從“哈羅”單車改名而來,品牌改名可不簡單,其中甚至還隱藏許多商標糾紛隱患。
這不,“哈啰出行”就被上了一課,7月27日,北京法院審判信息網上公布兩個哈啰(羅)的商標侵權案裁定書:
駁回上海某網絡公司上訴,維持原判,所以此案仍將由北京海淀法院審理。
從當初哈啰出行改名開始,雙方的糾紛不斷;再到后來雙方為搶占先機紛紛申請注冊商標;再到兩方對簿公堂,兩個哈啰(羅)的商標“戰爭”搬上了臺面。
“哈啰”出行商標引爭議?
通過中國商標網檢索可以發現,2016年,上海“哈啰”最早的商標注冊申請時間是2016年,那時候上海“哈啰”也還叫“哈羅單車”。
而北京“哈羅”注冊“哈羅”同行有關商標最早可以追溯到2014年。
從時間上來看,上海“哈啰”的申請商標晚了一步,從業務范圍來看,北京“哈羅”的業務也更廣泛,能提供定制班車、旅游用車、共享自行車、潮汐式停車等出行產品。
綜合來看,上海“哈啰”的商標布局并不理想。
上海“哈啰”在后申請多個“哈羅”相關商標因與北京哈羅在先申請的注冊商標構成相同或類似的商品/服務上的近似商標而多次被駁回,且申請復審后仍被駁。
北京“哈羅”注冊多個類別商標,“突圍”
通過中國商標網數據可以了解到,北京“哈羅”的商標意識更強,這些年申請注冊了涵蓋多個類別的超過140個商標。
其實,不管上海“哈啰”與北京“哈羅”在市場業務上有無沖突,他們之間的這場“商標大戰”始終會爆發。
一方面,北京“哈羅”為堵住上海“哈啰”的后路,已提交帶有“啰”的商標申請。
另一方面,北京“哈羅”以商標侵權為由將上海“哈啰”告上法院。
目前,案件還在北京海淀法院審理,后續雙方究竟是達成和解還是繼續“鏖戰”更不得而知。
商標糾紛案件每天都在上演,商標維權真的是一件費時費力的事情,所以,再次提醒大家,一定一定一定要做好商標規劃和布局。
商標申請遵循“申請在先”原則,所以只要你申請的商標是滿足商標申請要求的。被商標局批準注冊后,你就能享有此商標的專用權。
這是一個建立“品牌IP”,深入人心的重要方式,此外,一旦商標被成功申請,還能提高商標維權成功率。
看的辛苦不如直接問??! 商標;專利;版權;法律